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5 08:18:06
父耕原上田,
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
这是一首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诗,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衰退,广大农村农民破产,但官家不为所动,修仓收租追不及待,底层百姓遭受剥削更加惨重,以至于颠沛流离,无法生存。
此诗言浅意深,侧面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底层农民的黑暗现实,当时在民间就广为流传。
晓夕采桑多苦辛,
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
冻杀黄金屋里人。
这首诗和“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题目相同,内容相似,但写作手法与格调迥然不同,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指出了如果蚕妇不劳动则“黄金屋里人”就会被冻死,表达了作者对蚕妇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社会高层阶级残酷剥削底层劳动人民的不满。
佣赁难堪一老身,
皤皤力役在青春。
林园手种唯吾事,
桃李成阴归别人。
这首诗寓意深刻,借一个被人雇佣、终年勤苦劳动但不能享受劳动果实的老人之口,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的罪恶本质,是对黑暗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
全诗用语浅显,朴质无华,但蕴含丰富,发人深思。
运锄耕劚侵星起,
陇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
不知何处抛妻子。
这是一首反映晚唐社会现实、替贫苦百姓呼吁的反抗诗。
农夫勤勤恳恳,早出晚归,辛勤劳动,丰收带给全家的喜悦,但却惨遭封建社会官府和庄园盘剥,虽然丰收,但家无余粮,一家人吃不饱,不知道如何养活妻子和孩子。
读这首诗是不是想起了《多收了三五斗》?
作者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通过生动描述和强烈对比手法,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的不合理现象,满是对底层贫苦百姓的同情。
无子无孙一病翁,
将何筋力事耕农。
官家不管蓬蒿地,
须勒王租出此中。
这首诗揭露战乱、兵役、重赋对社会生产的摧残和带给劳苦民众的深刻苦难。
战争频繁,老翁孤身一人,无力耕种,他无以为生,只有找野菜饥,但依然赋税不减,他将如何交税、如何维持生计?
这首诗是底层的呐喊,是时代的呼声,无限悲愤和无奈弥漫在字里行间!
蓬鬓蓬门积恨多,
夜阑灯下不停梭。
成缣犹自陪钱纳,
未直青楼一曲歌。
这是歌颂劳动、谴责不劳而获的一首诗,对比强烈,发人深省。
织妇蓬头垢面,辛辛苦苦地织布,到头来赚不到钱,而那青楼中的歌女,不须动手,只须启齿唱一支歌,就“一曲红绡不知数”!
此诗对比强烈,借织妇之口,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和当时税收政策的黑暗,对织妇不如娼妇的腐朽现实进行了批判,振聋发聩,敲打人心。
美人梳洗时,
满头间珠翠。
岂知两片云,
戴却数乡税。
这首诗别出心裁,通过贵妇人梳洗打扮中这一生活中细节的描写,把美人头上的珠翠和劳动人民的租税加以比较,通过强烈对比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
诗人对那些剥削者奢侈无度、任意挥霍的行为进行了抨击和指责,对人民表示了同情,很具有艺术感染力。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这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佳作。
此诗对比强烈,劳动者双手沾满泥土,累死累活的却无处可居,而富家子弟大腹便便,不劳而获,住在富丽堂皇的大厦中,强烈控诉与指责社会不平等现象,发人警醒。
去岁干戈险,
今年蝗旱忧。
关西归战马,
海内卖耕牛。
这是一首悲天悯人的诗,是作者为关中人民遭受天灾人祸而作。
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反叛、讨逆战争连年不断,唐王朝对人民的剥削也日益严重。
关中百姓遭受天灾人祸,既有蝗灾,又有战争和赋税的痛苦,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绝境,连赖以生存的耕牛都只得无奈卖掉,那以后的生活怎么办?
此诗悲天悯人,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令人痛心。